在医保管理的实践中,面对患者对自费药品或服务的不满和抗拒情绪,一种被称为“厌恶疗法”的特殊手段偶尔会被提及,这一方法通过让患者直接体验到因未遵守医保规定而产生的负面后果(如高昂的自费账单),以期达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警示效果,这种方法的伦理边界何在?
从伦理角度看,厌恶疗法虽能短期内改变患者的行为选择,但若不当使用,可能引发患者的心理厌恶乃至恐惧,损害其心理健康,医保管理的核心在于提供公平、可及、有效的医疗服务,而非制造恐惧氛围,在实施任何形式的“厌恶”措施前,必须进行严格的伦理审查和风险评估。
厌恶疗法还可能加剧医患之间的信任裂痕,患者可能因感受到被威胁和操纵而更加不信任医疗机构,这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保管理在面对患者对自费药品或服务的不满时,应优先考虑沟通、教育和引导等非强制性的方法,通过增强患者的医保知识、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优化医保政策,使患者真正理解并接受医保制度的设计初衷,才能既保障医保制度的顺利执行,又维护患者的权益和心理健康。
发表评论
在医保管理中应用厌恶疗法需谨慎平衡患者情感与制度执行,确保伦理关怀不减损治疗效果。
添加新评论